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www.njlh.gov.cn
走进六合区冶山街道冶山社区古法酱油酿造场,酱香扑鼻而来,百余口酱缸整齐排列,阳光下,深棕色的酱醪闪着油光,竹篓中渗满了酱油,酱缸里的每一颗豆子在晨曦与夜露的滋养下,经历着无数次的发酵与沉淀,最终孕育出这独特的古法酱油。
每天早上7点,冶山社区村民王家波就赶到南京冶泉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穿上白大褂、戴好口罩手套等开启了一天的酿造工作。
冶山社区以丘陵地为主,适宜大豆等旱作物生长,就地取材,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不少人掌握着酱油酿造技艺。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曾兴办了酱油厂,然而由于经营不善,酱油厂仅“存活”10来个年头便歇业倒闭,酱油酿造的老手艺也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2024年,冶山社区决心打造酱油坊,重拾老手艺,年过六旬、闻着酱油香长大的王家波“走”上了酿造师傅岗位。
“小时候吃的就是本地酿的酱油,这是我的家乡味道。”王家波手持小箩筐,一边忙着把霉变、质量不佳的黄豆挑出去,一边介绍,古法酿造酱油,原料是关键,好豆才能做出好酱油,一颗霉变的黄豆就能污染一缸酱,选豆时必须瞪大眼睛。
选豆、泡豆、蒸豆、放凉……这是先辈们留下来的酱油酿造工序,王家波丝毫不敢大意。“选好的豆子须泡上12个小时,上锅蒸煮方能更快煮烂。”在生产车间里,只见水池内泡了一整夜“冷水浴”的黄豆,“身材”已经发福。从水中抓起一小把泡发的黄豆查看,王家波满意地点点头,继而拿起大号笊篱,将之捞进盆中,并抬上电子秤,把重量记录在册。
“50公斤泡发的豆子配5.5公斤面粉,这是古法酿造酱油的‘黄金比例’,面粉可以转化为糖助力黄豆发酵,少一分不利于发酵,多一分则增加酱油中的沉淀物,影响口感。”王家波说道。
准备工作完成后,王家波把泡好的黄豆倒进蒸笼,经过不低于一个半小时的高温蒸煮,黄豆能够被手指轻松碾碎后取出放凉至30℃时,再将之与配好的面粉、酱油曲充分搅拌,让每颗黄豆都能被均匀包裹,随后摊放在簸箕中慢慢发酵。“发酵环节格外重要,我们要保证38℃这一适合发酵的温度,有时不得不开取暖器增温。”他表示,在适宜的环境中,黄豆仅需三至五天即可充分发酵,“身上”长出泛黄的霉菌,这是它们“蝶变”的开始。
一斤发酵好的黄豆搭配四斤凉开水一起下缸,再加入适量食盐,这是冶山人古法酿造酱油的全部原料,也是王家波的“秘方”,剩下的交给时间。白昼,酱缸敞开迎接骄阳,豆酱于炽热中持续发酵,散发馥郁酱香;夜晚,缸盖轻掩,豆酱在夜的静谧里沉淀升华。“不低于180天的晾晒,才能复原老味道。”他说。
在酱油晾晒区,一口口酱缸排列整齐,酱香扑鼻。走近细看,酱油色泽红亮,格外诱人。时隔30年,冶山脚下再飘酱油香,让“打酱油”这个一度从村民生活中消失的画面再度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