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www.njlh.gov.cn
文化是历史地理的沉淀,艺术是人文思想的精华,六合,山川秀美,石奇花香,2500多年的建城史,星燧贸迁,百代过客,为后人存续下丰富的文化瑰宝,如今的六合,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
山水孕奇石,天然去雕饰,被誉为“天赐瑰宝,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就产自六合,赏石藏石,六合的文化是孕育自山川泉林的浑然天成;六合是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茉莉花开,轻歌曼舞,六合的气质是珠圆玉润的呢喃细语。2000多年来,六合人民不断地实践传承,从张扬着多民族风情气度的竹镇女子高跷,到汇聚了吴楚文化精髓的龙袍骨牌灯,从入口即化的六合牛脯,到汤汁鲜嫩的蟹黄汤包。在六合,或静静端详着多彩质朴的农民画,或细细聆听着雅俗兼备的洪山戏。秉承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理念,六合的“非遗”正如颗颗文化珍宝,闪烁出夺目的光彩。六合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共84项,其中省级代表性项目6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2项,区级代表性项目66项,主要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十个类别,所有项目均形成了较完整的图文资料,并明确了传承人及保护单位。
为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区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点之一,在区文化馆设立了“非遗”办公室,经常性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建立并不断充实非遗数据库。近年来,争取上级非遗专项资金100多万元,重点打造了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竹镇高跷训练活动中心、茉莉花史料馆、雨花石博物馆和区文化馆“非遗”展厅等非遗传习所和传承保护基地。2023年,农民画艺术馆、常玉兰牛肉店、龙袍江畔蟹黄汤包专业合作社、东沟老鹅专业合作社、冬日艳阳蔬菜专业合作社、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列入六合区首批非遗工坊。
与此同时,六合区关心与扶持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发展,鼓励传承人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成立业余团队,利用节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组织表演、交流和展示。组织六合农民画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尼泊尔、荷兰举办“六合农民画世界巡展”,开展民歌大家唱、农民画课堂、少年手狮班进校园等各类非遗项目培训班,将师徒传授、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拓宽非遗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非遗基层骨干和传承人。全区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3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8位。
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非遗传统文化,每年六合区举办非遗文化活动200余场。用开放共享的理念、创新发展的思路,萃取出“最美六合”的元素,策划包装了“民俗文化贺新春”“六合民歌系列赛”“雨花石精品展”“农民画文化艺术节”“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旅游节”“‘话六合 说非遗’青少年民间故事演讲”“非遗进校园”等传得开、叫得响的非遗品牌活动。编撰《六合区非遗资料汇编》《茉莉飘香》《跟着非遗读六合》等非遗系列丛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的记忆,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六合非遗工作者们正不懈探寻着遗落珍迹,非遗传承人们始终坚守着文化宝库,他们用真实的行动保护着“最美非遗”,铸就了“最诚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