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www.njlh.gov.cn
检索
| 索 引 号: | 742397932/2023-97464 | 主题分类: | 其他 |
| 组配分类: | 公共文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 | 生成日期: | 2023-06-14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 信息名称: | 让古老非遗演绎新时代精彩——区文旅局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画;雨花石;自然遗产;茉莉花;传承;文化馆;宣传;民歌;遗传 | |
| 内容概览: | |||
| 在线链接地址: | |||
| 文件下载: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区围绕活动主题,开展5场主题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全方位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展示六合非遗保护的成果与活力。
五大活动: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6月1日,六合农民画兔年生肖非遗展进入金牛湖景区,率先为宣传周活动吹响号角。通过非遗展进景区的形式,把六合特色的农民画送到景区展示,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到六合农民画独特艺术魅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6月5日,六合区非遗成果展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区文化馆三楼展出,介绍了我区18项省市级非遗项目,让市民深入了解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

8日,我区举办《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专题讲座,邀请市非遗专家前来授课,组织各街镇非遗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市民朋友前来听课学习,进一步普及非遗知识,增加全社会保护非遗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锣鼓铿锵,戏韵悠扬。9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戏曲专场演出在百姓戏剧广场举行,吸引不少戏迷朋友前来大过戏瘾。洪山戏是扬剧前身,深受六合百姓欢迎。这不仅是一场扬剧专场演出,更是一场非遗知识宣传活动,通过现场演绎、赠送宣传小礼品等形式,让群众切身参与体会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当天,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人走进科利华六合棠城分校,现场为学生们讲解民间文学、农民画等非遗项目,旨在通过现场授课、教师辅导、作品创作的组合拳,在学生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更好地弘扬六合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规模,力争用年轻人喜欢、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非遗。
保护传承:非遗“家底”雄厚成绩亮眼
六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丽多姿。截至目前,全区现有保存完好并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4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4个,区级66个。长期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13人,区级58人。
纵观六合各级非遗项目,从六合牛脯、蟹黄汤包,到雨花石鉴赏习俗、农民画、竹镇高跷等等,不难发现六合非遗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衣食住行,皆有传统手艺的印记。
为了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区文旅局、区文化馆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开展活动、建立数据库、完善档案资料,提供相应经费、争取市级支持等措施,以及宣教交流、传习所传承实践等活动,确保我区非遗得到有序发展和保护传承,为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5月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全网独播,节目在六合民歌鲜花调的优美演唱声中缓缓拉开帷幕。这只是六合非遗走出家乡展现独特魅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区文旅局、区文化馆以擦亮“四乡”文化品牌为重点,积极引导六合民歌、农民画、雨花石鉴赏、六合美食等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全区现有六合农民画(冶山街道农民画艺术中心)、竹镇高跷(竹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雨花石鉴赏习俗(横梁石缘雨花石鉴赏习俗传习所)及六合民歌(金牛湖茉莉花史料馆)等市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和宣传展示基地。结合“四乡”非遗资源,培育了冶山四合墩、横梁方山、龙袍长江、竹镇镇等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支持在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非遗馆、非遗传承所(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激活因子:“新”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千年文脉延绵不绝,时代的“浪潮”下,古老非遗如何古为今用、焕发新生?
今年遗产周活动或许给出了答案。参与其中,沉浸式体验是今年遗产周的关键词。人人都是非遗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无论是现场观展,互动听戏,还是手把手教导非遗创作。从关注非遗到主动了解,再到近距离体验,人们对非遗的兴趣早已从远远观看上升到动手品味的阶段。可以说,非遗体验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新风尚。
非遗只有贴近百姓,融入日常生活中,方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区文旅局、区文化馆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形态,从线下到线上,从田间到云端,以多种形式升级非遗传播业态,激发非遗活力,拉近了现代人与非遗之间的距离。我局每年举办各类非遗活动300余场,打造“民俗文化贺新春”“戏曲周”“非遗项目特色展”等传得开、叫得响的非遗品牌。线下“赶大集”的同时,线上活动同样精彩纷呈,《知味六合》《好一朵茉莉花》系列非遗宣传片、民歌线上教学等等让人足不出户,体验非遗魅力。如今,漫步六合街头、景区,人们都会和非遗来一场“不期而遇”。与群众共享非遗、体验非遗,使“久居深闺”的非遗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