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www.njlh.gov.cn
索 引 号: | 742397932/2024-05860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组配分类: | 区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六合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4-01-23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南京市六合区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法治政府;法治建设;行政复议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合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南京市六合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大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加强权责清单管理。编印区级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完成省权责清单管理系统权力事项数据配置、批量导入和存量分配工作。探索权力清单执行情况评估工作,重点对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六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完善指标体系,强化结果运用。
2.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编制区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推进“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上线“一件事”96个,105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长三角“一网通办”。发出全省首张载有许可经营项目的“一照多址”营业执照,形成可容缺事项清单408项。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宁企通”平台上架9个政策40个事项,“免申即享”兑现资金4977.5万元,平台累计注册企业9.45万家,重点企业注册率99.54%。建设“亲清·政务港”,推进政务服务进园区,建成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畅通服务园区“最后一公里”。
3.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编制区2023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发布营商环境三批创新场景及项目建设专题应用场景近40个。深化“111”法治服务工作机制,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出“订单融资”“稳评助企”等法治服务产品,为50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1.8亿元,完成重大项目决策稳评事项76项,法治服务营商环境满意度达96.2%。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实践,开展“助企纾困 护航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服务沙龙等活动,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走访企业500余家,提出法律意见120余条。
(二)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持续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
4.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定区政府重大决策目录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跟踪督促决策部门做好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动态调整等工作,审核政府各类涉法文件70余件。完善立法民意征集工作,对2部条例修改收集意见建议12条。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链条管理制度,全年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2件,持续推进30件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修改1件、废止4件,规范性文件的报备率、及时率、合法合规率均为100%。
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财政预决算、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公开各类政务信息1801条。充分运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加强政务公开,开展直播访谈3期,公开回应群众咨询16次。接收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来件74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答复率达100%。
6.自觉接受各类监督。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区委、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2件,政协委员提案198件,答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建立12345热线与“政协委员履职工作站”联动机制,办理“12345”等各类民生诉求6.7万余件,综合满意率达96.43%。强化审计监督,对7家单位8名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养老体系建设、城市道路建设等专项审计7次。发挥统计监督职能,建立区级防惩统计造假制度体系、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等,推动统计监督与纪检监督贯通融合。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7.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成立全区综合执法协调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街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制定《六合区基层综合执法协同指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建立联席会议联络人体系,与街镇建立行政执法协调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移权部门按照“谁移交、谁指导、谁监督”原则,履行对街镇综合行政执法相关业务的指导、培训、监督等职责,全年办理综合行政执法类案件93件。
8.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区行政裁量权基准工作,落细落实市级部门清单事项内容,在市场监管和城市管理领域率先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制定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全年办理不予处罚135件,从轻处罚667件,减轻处罚220件。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横梁街道发出全市第一封农企行政合规指导书,程桥街道向企业倡导建议“无纸化办公”和垃圾分类。
9.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开展全市特邀监督员“长江十年禁渔”、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对重点民生领域执法监督集中检查2次,创新推行执法监督与行政复议联动机制,提升执法监督工作效能。组织执法骨干及新增执法人员培训考试370人,全区核发行政执法证件137本。创新开展全区综合执法系统“大调训”,帮助街镇“以案带训”“实战练兵”培养骨干力量29名。在市场监管领域探索建立涉案企业合规行刑衔接机制,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6件。
(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10.抓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开展化工(危化品)、烟花爆竹、冶山铁矿等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排查各类隐患1.1万余处,均整改到位。完成安全生产排查整治“治本攻坚”大会战等专项行动11次,消除安全隐患1600余条。压实燃气安全保供,抽查燃气使用端、管网权属单位53家,督促整改隐患80余条。加强政府债务常态化管控,落实政府债券偿还计划,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11.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严抓严管重点火源管控,持续拧紧森林防灭火责任链条。打造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应用场景,创新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公益培训,培训基层应急人员200名,开展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演练71场,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区气象局与南京地震台共建“站地合作”协议机制,全区测震及前兆观测数据资料连续率在99%以上。
12.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区9个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挂牌运行,统筹应急和消防36项执法清单和13项检查清单。开展打通“第二生命通道”专项行动,集中清理三合一和人员密集场所660家,畅通突发情况下群众逃生通道。在农村道路口安装“声光电”预警提示系统206套,全区农村道路亡人事故同比下降40%。完成全区8.7万居民用户液化气“报警铃”免费安装,为1.3万户液化气居民更换“安心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13.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开展“行政复议能力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受理补正一次性告知”“应收尽收”,保障当事人复议权利救济。将行政复议调解、和解贯穿办案全过程,最大程度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程序内。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77件,审结70件,纠错5件,制发意见建议书4份,切实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完善行政复议与诉讼衔接协调,加强对疑难复杂案件分析研判,推动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年度无行政败诉案件。
14.健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1+9”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渠道。着力推进区、街镇、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新业态商事纠纷、电商纠纷、京东快递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推广“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应用。开展践行“枫桥经验”深化“非诉服务”和“千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专项活动,全区共调解行政调解案件8200余件,人民调解案件1.4万余件,涉及金额1.38亿元。发挥苏皖冶山、来六、六仪边界地区联合调解组织作用,调解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纠纷200余件。
15.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提升工作,细化区、街(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知识产权等司法行政资源“全业务”进驻,实现“进一扇门,办一揽子服务”。深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工程,新建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9个,冶山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站获省司法行政“首批法援惠民生”服务品牌。推广和运用远程视频公证系统,办理远程视频公证121件。
(六)坚持数字赋能发展,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保障
16.推进“互联网+监管”。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平台与一体化综合监督平台深度融合,搭建“合心意”跨部门综合监管模块,各执法部门统一使用该模块开展联合检查,实现执法规范、全程留痕、闭环管理,上线运行“烟花爆竹经营”“零售单位综合监管”等场景。
17.加强政务数据共享。实现千兆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全区各部门、街镇(园区)和社区(村)。通过数据接口、库表、电子表格等多种方式,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力度,目前区大数据平台累计汇聚1705项3109余万条数据。
18.落实“一网统管”建设。区政务云投入使用,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逐步推动全区非涉密信息系统上云,目前已有16个部门22个业务系统上云部署。区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设基本完成,累计整合接入各类业务平台13个,为“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建设打下坚实数据基础。
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任前培训考试以及第二批主题教育、“八五”普法的重点内容,推动各街镇各部门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在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中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邀请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太高、市委党校张华民副校长等专题授课。围绕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制定领导干部学法计划,结合“领导干部进高校”活动,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建设。建立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5批次22人次。
二是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将法治建设列入区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区委书记周勇主持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会议,研究制定区委依法治区工作要点,并就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等工作亲自部署。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制定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始终坚持法治政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严格落实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工作要求,邀请省司法厅法治调研处黄永忠作《江苏省行政程序条例》专题授课,组织专题学法活动4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区长董涵出庭应诉1次,组织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收听收看庭审视频206人次。
三是压紧压实法治建设职责。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持续将述法内容纳入年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实现全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书面述法“全覆盖”,冶山街道、马鞍街道和城管局3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现场述法并接受点评,促进领导干部发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头雁效应”。抓好市县法治建设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科学制定年度法治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将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纳入对区级部门高质量发展考核和街镇党的建设考核内容,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推动全区上下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订单融资”法律产品入选市法治政府建设创新优秀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23年,我区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建设第一责任职责压得还不够严实。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行政机关负责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防范风险的能力还需加强。二是基层依法行政推进还不够均衡。个别部门、个别街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存在明显短板弱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规范、合法性审查流于形式、决策后评估未及时开展等情况依然存在,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还需要增容扩量。三是基层行政执法改革力度还有待深化。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行不到位、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案卷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街镇综合执法行权多集中在城管、市场监管领域,整体办件数量仍然偏少,基层法治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健全完善。
四、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我区将以南京市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为契机,全面深化法治六合、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六合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坚持法治政府率先突破。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持续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及动态调整,做好区委区政府法律顾问换届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推进法治工作部门、执法人员培训轮训全覆盖,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的能力水平。
(二)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主体职责。持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思悟践,强化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学习。细化落实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一责任,同步部署推进年度述法与考核评议工作。开展基层依法行政督察考评,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
(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丰富“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放大“免申即享”“订单融资”效应,注重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手段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打造守信践诺的法治政府形象。
(四)深化行政执法规范水平。扎实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持续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柔性执法、精细执法,全面落实行政处罚“三项清单”,建立案卷评查“四步法”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执法部门与专业执法部门协调联动,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五)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加强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持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纠纷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府院联动合作、信息互通共享,推进行政诉讼案件和败诉案件“双下降”。
政策解读:《南京市六合区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的文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