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www.njlh.gov.cn
 检索
检索
        | 索 引 号: | 742397932/2025-55243 | 主题分类: | 公安、安全、司法 | 
| 组配分类: | 法治宣传 | 体裁分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六合区司法局 | 生成日期: | 2025-08-14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 信息名称: | 六合法治农民画:以乡土艺术绘就基层普法新图景 |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农民画;法治;六合区;法治文化;普法 | |
| 内容概览: | |||
| 在线链接地址: | |||
| 文件下载: | |||
在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一幅幅色彩鲜艳、构图质朴的农民画正悄然成为基层普法的“活教材”。这些画作不仅承载着吴楚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艺术与法治的巧妙融合,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六合区深耕十余年的“法治农民画”品牌。
从乡土艺术到普法载体:一场“破壁”融合
六合农民画在“四合农民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大胆的用色、夸张的造型和贴近生活的主题,成为江苏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六合区司法局敏锐捕捉到这一艺术形式与法治宣传的契合点。
“法律条文专业性强,农民画通俗易懂,两者结合能让普法更接地气。”六合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12月,在成功举办的全国首届法治农民画大赛作品展上,六合法治农民画受到来自于国家司法部、法治日报社、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省市司法行政部门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农民画家及知名画乡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三大引擎驱动品牌升级:阵地、内容、传播
筑牢阵地:从创作基地到“法治文化特色园”
为夯实创作基础,六合区在冶山街道打造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民画艺术中心,内设法治画刊编辑部、创作工作室和专题展厅,持续开展法治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法治元素被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贯穿冶山街道南北的法治农民画灯箱大道,枫彩路法治大道巨型法治农民画墙、冶山中心小学小小法治农民画创作基地、画乡路农民画大道等,随处可见六合法治农民画的身影。2020年,冶山街道获得江苏省“法治文化特色园”荣誉称号。
内容创新:让法律“活”在群众身边
“画什么?怎么画?必须紧扣群众需求。”围绕法治主题,筛选出有关乡村振兴、反邪教、禁毒等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作为创作方向。例如,民法典颁布后,画家们以“高空抛物”“见义勇为免责”等热点案例为原型进行创作,用夸张的画面语言和对比鲜明的场景,直观呈现法律条文。
为提升专业性,邀请市法宣办以及驻宁高校法学专家指导法治农民画创作,确保画作内容严谨准确,为画家创作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八五以来,全区累计产出法治农民画作品550余幅。
多维拓展:从法治挂图到宪法主题展
六合法治农民画的传播路径不断拓宽。为推进民法典实施,组织创作民法典主题画册,用乡土艺术普及法律知识,助力法治建设。在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六合法治农民画”为载体创作、编印的南京市法治宣传挂图免费发放到全市所有村居。2023年,创作宪法主题系列农民画,在南京市宪法公园进行展览。
成效与启示:艺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六合样本”
六合法治农民画项目开展以来,推动了六合区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已成为六合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一张“活名片”。这一模式的成功,源于三个关键突破:通过深度挖掘农民画这一本土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将法治宣传融入群众熟悉的审美语境,有效消解了传统普法工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距离感";注重激发创作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民画家群体实现从普法教育被动接受者到法治文化主动传播者的角色蜕变;借助"法治农民画"品牌建设,探索出文旅产业赋能、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路径,从而构建起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